在上世纪80年代中联亿配,“万元户”是令人羡慕的存在。主要是当时多数职工的每月收入只有几十元。平均工资也就是40元,一年只有480元。而如果手里有1万元,相当于普通职工年收入的近21倍。当时如果有幸成为“万元户”,就能轻松拥有身份和地位的象征“三大件”:永久牌自行车、蝴蝶牌缝纫机、上海牌手表。
最近,有网友提出,现在资产要达到多少,才能比得上80年代的“万元户”。通常我们可以用80年代的大米、猪肉等食品价格作为参照物,就能得出结果了。数据显示,80年代的物价也是非常低的。大米0.14元/斤,猪肉0.95元/斤。
而现在的市场价是,大米平均3.5元/斤,猪肉平均22元/斤。综合来看,在过去的40年时间里,国内基本食品的平均涨幅在18-20倍。这样算下来,80年代的万元户相当于现在的18-20万。
展开剩余75%当然中联亿配,你也可以拿80年代的职工平均工资40元与现在职工平均工资5000元相比,足足涨了125倍。这样算下来,80年代的1万元,相当于现在的125万。此外,你也可以拿80年代的房价作为参照物。当时即使是大城市,房价也只有每平米500元,而现在即使拿二三线城市房价每平米1万多来计算。事实上,房价在这40年的时间里足足涨了200多倍。现在的200多万相当于80年代的“万元户”。
通过把以上各类参照物进行换算。我们发现大米、猪肉等食品换算出来的“万元户”有些过低了。而像城里的房价涨幅,主要是80年代的房子,都是用人单位作为福利分配给职工的,当地房子买卖还没有市场化。所以,这个价格也并不靠谱。只有拿80年代职工的平均工资来做参照物,80年代的1万元,相当于现在的125万元,则是更加接近于现实。
为此,有很多人会提出异议,现在就算拿着125万元,这笔钱的购买力,也总感觉远不及80年代的“万元户”那么潇洒。事实上,一些人之所以觉得现在125万元购买力不及当年“万元户”,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:
第一,80年代的物价要比现在稳定
80年代物价都保持相对稳定,“万元户”们不必担心货币的贬值问题。而现在随着物价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上涨。很多人觉得就算手里有125万,再过几年就不值钱了。所以,现在的125万远不及当年的“万元户”这么自信和有底气。
不过,我想告诉大家的是,当年的“万元户”是普通工薪族的根本无法达到的目标。所以,才会让人感到羡慕。而现在125万也是多数工薪家庭的“天花板”,很多人一辈子也存不上这笔钱。更何况,未来国内物价大涨的时代已经过去,更多的是微涨,甚至处于长期的通缩之中。
第二,80年代的居民消费需求有限,
80年代的居民消费需求有限,主要收入还是用在吃饱穿暖上面。顶多再买辆自行车、手机、黑白电视机。所以,如果手里有一万元,根本花不完,这就给人1万元很经得起花的感觉。而现在你手里有125万,就会面临来自各个方面的消费诱惑。如果大肆挥霍,这125万没过多久,很快就会消耗殆尽。显然,现在的消费诱惑实在太多,要远比80年代有限的消费渠道要多出不少。
第三,80年代没有三座大山
80年代的居民所处于的环境与现在不同。当时,学生的学费很便宜,一年也只有十几元钱。房子也是用人单位给分配,自己不用掏钱。看病费用也是可以去单位报销。显然,当时手里有1万元,并不需要用在教育、医疗、住房等领域,这样钱就觉得很值钱。而现在,学费、住房、医疗等费用支出都要自己来。这样算下来,125万都感觉不太够花了。
资产要达到多少,才能比得上80年代的“万元户”?如果拿80年代的职工收入作为参照物最贴近实际,答案是相当于现在的125万。至于一些人认为,现在125万元购买力远不及当年“万元户”。之所以大家会有这样的感觉,主要还是:
①80年代物价稳定,手里的钱不会贬值;②80年代的消费需求有限,1万元也很难花得掉;③80年代没有学费、医疗、住房这三座大山,而现在都要承受这些压力中联亿配,即使有125万也未必能解决这些问题。但如果抛开以上这三个因素,80年代的“万元户”更接近于现在的125万元。
发布于:上海市选倍网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